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4篇
  免费   347篇
  国内免费   474篇
林业   50篇
农学   202篇
基础科学   177篇
  1365篇
综合类   1864篇
农作物   140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1948篇
园艺   67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47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451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八珍汤对乳牛产后免疫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提高乳牛产后期免疫状态的新方法,对试验乳牛分4组(产前第30d至产前第1d灌喂组、产前第15d至产后第15d灌喂组、产后第1d至第30d灌喂组、不灌喂中药对照组)灌喂中药八珍汤,检测产后期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和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功能。结果发现,产前组CD3细胞数量在产后第1d升高;产前产后组CD3、CD4和CD8细胞数量在产后第1d和第15d升高;产后组CD3细胞数量在产后第15d和第30d升高,CD4细胞数量也在产后第30d升高。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能力,产前产后组在产后第1~30d明显提高,产后组在产后第15d和第30d明显提高。各组乳牛产后期CD21细胞数量的变化相近。结果表明,从产前第15d开始到产后第15d每日喂八珍汤,能明显提高乳牛产后期T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和增加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功能,而对B细胞数量增加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2.
黑龙江省城乡养殖专业户饲养奶牛的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法竹 《家畜生态》2004,25(4):252-255
大中城市郊区奶牛饲养作为畜产品匮乏时代的产物,作为国家“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由此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以哈尔滨市为代表的黑龙江省大中城市专业户奶牛饲养,与农村专业户奶牛饲养相比,在生产成本、产品产量、收益水平等方面均不具有竞争优势。作为奶牛饲养基地布局,应将重点从大中城市郊区向远郊县区有条件的农村转移。  相似文献   
23.
奶牛中草药抗热应激添加剂剂量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40头荷斯坦泌乳牛随机分成4组,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分别饲喂由基础日粮与不同剂量的中草药添加剂(每头·日0g为A组即对照组、25g为B组、75g为C组、125g为D组)组成的日粮。结果表明:干物质摄入量C、D组分别比对照组多摄入1.6kg、1.6kg。校正体重和乳脂的产乳量,C组、D组分别较对照组提高46.3%(P<0.01)和34.4%(P<0.01),且C组、D组乳脂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8.8%(P<0.05)、20%(P<0.05)。C组、D组红细胞数较对照组分别提高35.8%(P<0.01)、33.9%(P<0.01),而呼吸率则分别降低43.3次/分、47.2次/分、肛温分别降低1.2℃、1.1℃。对照组中暑死亡两头,其余组没有死亡。经济效益,C组、D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83.7%.、51.2%。  相似文献   
24.
华莎  韩鹏  刘亚刚 《四川畜牧兽医》2004,31(4):27-27,29
为建立奶牛淋巴细胞增殖反应MTT比色法,对试验条件进行了研究。应用L16(45)正交试验,对影响MTT比色法的四个主要因素,包括ConA浓度、细胞浓度、培养液小牛血清浓度及培养时间进行了比较和探索。试验表明几个因素对其增殖反应都有显著影响(P<0.05),且最佳反应条件为:15μg/mL的ConA、1×106/mL细胞浓度、10%小牛血清及60h的培养时间;影响增殖反应的先后顺序为细胞浓度、ConA浓度、培养时间及血清浓度。  相似文献   
25.
用兰州乳房炎试验(LMT)对来自西安市某个牛场的76份奶样作隐性乳房炎检验,并对乳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牛场的隐性乳房炎检出率为33%,阳性乳样中细菌检出率为93.4%。阴性乳样中病原菌检出率为28%,在检出的94株细菌中,共有5种菌22株是与乳房炎有关的病原菌。其中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占病原菌总数的90%以上。是引起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26.
Data from six primiparous and nine multiparous Holstein cows were used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 of Ca and P mobilization between primiparous and multiparous cows during early lactation. The dry matter intake (DMI) of primiparous cows was lower (P < 0.01) than those of multiparous cows. Milk yield was lower in primiparous cows at 7, 14, 21 (P < 0.01), and 28 days (P < 0.05) after parturi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ilk Ca and P concentrations between primiparous and multiparous cow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lasma Ca and P concentrations between primiparous and multiparous cows. The plasma P level at 7 days postpartum in primiparous cows was lower (P < 0.05) than 28 days postpartum. The concentration of plasma osteocalcin (OC) measured as bone formation marker of primiparous cow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ultiparous cows (P < 0.01) at 21 and 28 days postpartum. The urinary deoxypyridinoline (DPD) as bone resorption marker of primiparous cows tended to be higher (P < 0.10) than multiparous cows at 21 days after parturition and decreased to the same level as that of multiparae toward the peak lactation.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Ca and P mobilization of primiparous cows are more active than multiparous cows.  相似文献   
27.
随机抽取荷斯坦奶牛 472头 (1~ 11胎 )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 ,乳用特征性状 (楞角性、尻宽、尻角度、后肢侧视、蹄角度 )的线性评定 ,以及隐性乳房炎与乳用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乳区阳性率与楞角性、尻宽、尻角度、后肢侧视、蹄角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1171、0 10 3 0、0 0 681、0 0 180、-0 12 65 ,其中与楞角性、尻宽分别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的正相关 ,与蹄角度达极显著 (P <0 0 1)的负相关。奶牛阳性率与楞角性、尻宽、尻角度、后肢侧视、蹄角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0 967、0 0 5 61、0 0 2 82、0 0 12 7和 -0 0 670 ,其中除与楞角性为显著水平 (P <0 0 5 )的正相关 (0 0 967)外 ,其余均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28.
大豆黄酮对荷斯坦牛乳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2头初胎荷斯坦牛,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于预产期前10d添喂大豆黄酮(80mg/d·头),在产后3d、10d和17d采取反射乳样品,测定其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结果显示:添加大豆黄酮后,初乳(第3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升高30.11%(P<0.01)和18.94%(P<0.05);常乳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比对照组略高(P>0.05)。提示:大豆黄酮对乳成分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改善初乳的品质,以提供幼畜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29.
选择9头母牛先行人工授精、7天后再移植冷冻胚胎以生产双犊。试验结果表明,母牛产双犊达44.44%(P<0.01)。提示:采用A(I人工授精)+ET(胚胎移植)是提高母牛双犊率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0.
Two short-term graz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Norwegian Red cows. In Exp 1, 24 cow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e following three pasture allocation methods (PAM): weekly pasture allowance (7RG), grazing 1/7 of 7RG each day (1SG), or grazing as 1SG but had access to grazed part of the paddock within one week (1FG). In Exp 2, 7RG was shortened to 5 days (5RG). We hypothesized that PAM will affect sward quality, quantity, intake and production differently. Pasture chemical composition changed with advancing grazing days but were not different between treatments. Pasture intake, milk yield, and methane emission were not affected by PAM. In Exp 1, 7RG cows spent less time on grazing, whereas in Exp 2, 1FG cows spent longer on grazing than others. Patterns observed in sward quality, and behavioural and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of cows to short-term changes in nutrient supply may explain the observed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